一、“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與現狀
經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持續重點建設,學科建設成效顯著,學科布局得到合理優化,學科整體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茅,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是學科發展仍存在短板、缺乏高峰,與世界一流大學依然有一定差距。
(一)發展成就與現狀
學科建設舉措科學有效。堅持“動態管理”原則,對在建學科進行全面對比分析,製定《Vsport体育平台新一輪學科建設行動計劃》(2013-2018),形成學科分類方案,分層設置建設目標,分層投入。深化學院、學科國際評估,把學科置身於國際坐標系。統籌開展學位點合格評估、動態調整與撤銷。
學科布局不斷優化。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12個,新增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點和3個碩士專業學位點。同時,堅持“有所不為”原則,合理調整學科規模,將在建一級學科數量由69個縮減為56個。學科布局覆蓋了12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博士點覆蓋8個學科門類,工學、理學、醫學、管理學四類學科占到博士點的89%,綜合性、研究性大學的學科布局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學科水平快速上升。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總體排名進步一位,位居全國第5,前三名學科由6個增加到9個;前五名學科由13個增加到16個;前十名學科由14個增加到29個。6個學科進入全國前5%,16個學科進入全國前10%,39個學科進入全國前1/3。5個學科入選第一批上海Ⅰ類高峰學科,34個學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計劃(7個A類、27個B類)。
學科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工科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居全球50名;理科實現快速發展,整體實力躋身全球200強,各學科排名提升約200位;生命醫學學科的綜合交叉優勢日漸凸顯,整體實力位居全球200-300名;人文社科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整體實力居全球500名左右。1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百分之一,4個學科進入前100名。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90%的學科領域都有大幅進步,工科進入世界30強;社科大幅度上升了200多名。
(二)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及現狀
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主要指標有:學科總規模長期穩定在60個左右;13-15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17個左右學科進入全國前五名,10個學科進入全國前三名,ESI中5-6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00名。因國家政策調整,“一級學科博士點45個左右”未實現。“三分之二以上的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10名”與“人文社科整體實力進入世界200強”未完成。我校ESI學科十二五期間排名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2011-2015年我校ESI學科排名
學科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工程學 |
55 |
33 |
21 |
25 |
19 |
材料科學 |
37 |
32 |
28 |
42 |
32 |
數學 |
128 |
89 |
74 |
75 |
69 |
計算機科學 |
162 |
121 |
97 |
107 |
88 |
化學 |
247 |
204 |
158 |
161 |
133 |
藥學與毒理學 |
341 |
253 |
183 |
191 |
150 |
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436 |
360 |
297 |
259 |
208 |
物理學 |
228 |
206 |
184 |
238 |
232 |
臨床醫學 |
449 |
385 |
336 |
323 |
263 |
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 |
428 |
360 |
306 |
342 |
285 |
農業科學 |
426 |
366 |
323 |
379 |
309 |
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 |
- |
- |
475 |
453 |
388 |
免疫學 |
- |
- |
- |
470 |
403 |
環境科學與生態學 |
- |
588 |
517 |
510 |
441 |
社會科學 |
- |
- |
- |
491 |
504 |
動植物科學 |
821 |
704 |
618 |
655 |
590 |
(三)優勢與不足
學校學科布局基本完成,以一流的理科為基礎,以強大的工科、生命醫學學科和管理學科為主幹,以有特色的法學、農學、人文、經濟等學科為支撐的學科布局,體現了我校“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辦學特色。雖然學科水平有了迅速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國際高水平學科仍然匱乏。學校處於國內領先、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優勢學科相對較少,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在高水平學科方面還有不少差距。我校與密西根大學相比,ESI學科進入全球前百分之一的學科數分別為16:22,千分之一學科之比為3:16,萬分之一學科之比為0:2,全球前100名學科之比為4:20,全球前50名學科之比為2:18。
工科具有整體發展優勢,但有些學科方向相對老化,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不夠;理科提升速度較快,而頂尖論文不多;生命醫學學科居國內前列,但發展趨緩;人文社科發展有亮點但還不具有整體優勢。
交叉學科運行機製有待完善。交叉學科發展的體製機製不健全,新的學科增長點尚未形成突破,新興交叉學科產生與發展尚缺乏有效機製,生命醫學學科的發展尚未充分體現綜合性大學優勢。學科間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學科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
(四)經驗總結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的理念已獲得普遍認可,各學科具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學科的壓力與動力並存,具備了較強的發展積極性。各部門之間協同推進,學校與學科對話交流機製常態化,全校一盤棋,共謀學科發展,學科建設聯動機製在促進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指導思想、建設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形勢分析(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2015年8月18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獲得通過,提出了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新目標。我校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加強學科內涵建設、提高學科建設標準和建設目標,著力打造學科高峰,使一批主幹學科早日躋身世界一流的前列。
“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對高校的學科建設也賦予了新了使命和責任。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變化和特點,我校應該對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加強學科布局的系統性和前瞻性,適時調整學科布局和優勢學科方向,加快學科交叉和融合,逐步形成“單學科—跨學科—學科群”的學科建設新模式,使學科建設對接產業經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顯著增強,更好地為創新型國家和城市的建設發揮應有的、不可替代作用。
(二)指導思想和建設思路
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凝練方向、聚焦內涵、優化布局、統籌兼顧,促進交叉、分類指導,創新模式,走出一條“有特色、高水平”的學科建設新路。創建一批學術水平領先、國際影響卓越的世界一流學科,持續建設一批在創新型國家和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學科,積極促進學科交叉、培育新興學科方向,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礎。
1.加強內涵建設、優化布局結構
學科應抓質量、促內涵,著力提升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質量,著力打造優勢學科方向和學術聲譽,著力發揮對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加強對學科建設的宏觀規劃,從是否符合國家戰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否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潛力等多個維度進行學科整體布局,使學科結構更加合理,更好地服務國家與社會經濟發展,學科整體水平、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跨上新臺階。
2.提高建設標準、加強資源整合
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為出發點,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提升學科水平、追求卓越為立足點,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製,融合、聚集各種建設資源,提高學科的建設標準和建設目標,提高學校優質學科比例。進一步推進學科與人才、團隊、基地、項目的有效聚集和一體化,實現學科建設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的互動發展,提高學科建設的實效。
3.加強宏觀指導、堅持統籌兼顧
全面梳理、摸清在建學科的發展狀況,每個學科必須製定個性化、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學科規劃,明確各學科的建設任務,針對學科特色和短板項目設定建設指標,加強對學科建設規劃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統籌規劃各學科的協調發展;統籌指導學院與研究院的和諧發展;兼顧長遠布局與近期成效的關系;兼顧傳統優勢與新興前沿的關系;兼顧規模發展與質量提升的關系。
4.促進學科交叉、培育新興學科
大力推進現有學科的交叉融合,以資源整合為突破口,進一步落實交叉學科特區政策,積極推進文理滲透和醫、理、工、管等學科間的廣泛交叉與深度融合,著力構建多樣化的交叉學科研究體系,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形成未來優勢學科。
5.落實分類指導,推進分層建設
遵循各學科的發展規律和特征,在目標任務、經費結構、考核標準、職務晉升等方面對工科、生命學科、理科、人文社科和交叉學科采用相應的分類政策,實行分類指導。根據學科發展水平將在建學科分為重中之重學科、重點突破學科、重點培育學科、重點扶持學科和重點關註學科五個層次,分層設置建設目標,配以相應的投入和保障政策,促進各學科不斷向更高層次努力。
(三)發展目標(可測量、可實現的發展目標)
1.十三五建設目標
十三五建設目標。完善學科結構體系,工科、生命醫學和管理學三大主幹學科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大力促進學科交叉,通過學科交叉實現理學、工學、生命醫學、人文社科四大學科領域均衡協調發展,基礎學科、特色學科、新型交叉學科快速崛起,學科整體水平、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跨上新臺階,若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學校的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學校整體實力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創建一批學術水平領先、國際影響卓越的世界一流學科;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社會發展目標,創建一批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做出卓著貢獻的高水平學科。到2020年,1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百分之一,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千分之一,工程學進入全球萬分之一,躋身世界一流前列。工科進入全球20強,理科進入全球100強,生命醫學和人文社科進入全球200強,形成若幹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Vsport体育學派”。
(四)關鍵績效指標規劃
學科布局。按照“有所不為、動態管理”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學科規模、優化學科布局、培育新興交叉學科,以質量目標為導向,將學科規模縮減至55個左右,在建學科的80%建成一級學科博士點,提高優質學科比例,博士後流動站數量進一步增長。
學科水平。在優化學科布局的基礎上,重點支持一批世界先進水平學科和領先學科方向,重點支持一批優勢學科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持續支持一批國家需要、上海急需的基礎學科和特色學科,傾斜支持一批交叉學科。力爭5個學科在一級學科排名評估中成為全國第一,15個學科進入全國前三名,20個學科進入全國前五名,70%以上的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10名(優質學科)。工科整體實力保持全國第二,生命醫學保持全國前三,經濟管理學科進入全國前五,理科、農科、社會科學進入全國前十,人文藝術學科進入全國前十五。力爭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5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工程學進入全球萬分之一,躋身世界一流前列。理科進入全球100強,生命醫學和人文社科進入全球200強,形成若幹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Vsport体育學派”。
學科交叉。以交叉集成促進學科整體上水平,對未來優勢學科進行戰略性布局,催生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學科形成學科群。充分發揮學校理工科和醫學學科的比較優勢,著力推進醫工、醫理、文理交叉。根據學校現有學科優勢和特點,以及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重點圍繞先進設計與製造、未來媒體網絡與大數據、物質與新型材料、人口健康、行為與認知科學等領域推進學科交叉,建成10個左右與國際知名研究機構進行實質合作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叉學科平臺和交叉學科基地,使交叉平臺和基地能覆蓋全校80%的在建學科。
三、主要建設內容
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原則,加強新興學科布局,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促進學科交叉,提升學科建設的整體水平,若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
(一)主要任務與重點工作
1. 加強新興學科布局,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
根據國際學術發展動態和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重大需求,進一步縮減學科規模、優化學科布局結構,整合與提升傳統優勢學科, 形成工科、理科、生農醫藥、人文社科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學科布局。加快新興學科發展,著力建設海洋科學、網絡空間安全、生物工程、醫學技術等新興學科,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
2. 強化學科高峰建設,加快國際一流學科的建設步伐
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出發點,以提升學科水平、追求卓越為立足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提高學科的建設標準和建設目標,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製,加快高峰學科建設,使一批主幹學科躋身世界一流的前列。
進一步提升工科的學術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製定工科發展路線圖,瞄準若幹重點行業領域,確定若幹重點發展方向,加強與企業緊密聯系,完善符合工科發展規律的教師分類發展政策,完善大科研團隊的組織管理機製,在大成果、大項目、原始創新等方面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骨幹和引領作用。
進一步提升理科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的創新能力。重點推進理科國家級基地建設,在若幹學科領域建設具有國際一流、國內頂尖的研究團隊。充分發揮其在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對其它學科的支撐作用。鼓勵興趣導向和使命導向的問題研究,不斷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
進一步加強生農醫藥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強化頂層設計,建設大生命學科公共研究平臺,加強跨院系的資源共享。建立大生命學科相關學院的負責人聯席會議製度,加強大生命學科教師之間交流,促進生物醫學的交叉滲透和交叉學科發展。全面推進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醫科建設與發展模式,推進世界一流的醫學院建設,積極推進醫學院浦東園區、國際醫學研究院和國際醫學教育學院的建設,逐步完善區域醫教研聯合體的體系架構。
進一步夯實人文社科的發展基礎。適度調整現有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以若幹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凝練和聚焦優勢學科方向。提高學術標準,改進科研激勵政策,發揮高端人才的引領作用,加強團隊建設,推進智庫建設,全面提高人文社科的師資水平,大幅提高人文社科的學術產出和質量。
3.強化交叉學科推進政策,建設校級綜合交叉學科平臺
強化交叉學科推進政策。圍繞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滿足國家安全和技術進步的重大需求,組建跨學科團隊,建設一批問題導向的跨學科綜合交叉平臺,按照學科群的方式集中建設和配置資源,打破院系壁壘,建立交叉學科教師雙聘機製,解決人員的流動問題和平臺的考核評價問題。建立具有創新活力的基層學術組織,促進形式多樣的學科交叉研究。
建設校級綜合交叉學科平臺。建設符合學校重點發展方向、帶頭人明確、基礎厚實、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學科覆蓋面廣的校級綜合交叉學科平臺,重點建設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中心、IFSA協同創新中心、材料基因組、兩機(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轉化醫學、行為認知與腦科學、城市與人口健康、社會風險治理等校級交叉創新平臺。
(二)進度計劃
1.推進新一輪學科建設
根據《Vsport体育平台新一輪學科建設行動計劃》,推進各個學科的建設,2018年完成本輪建設,並及時啟動下一輪建設。
2. 啟動校級綜合交叉學科平臺建設
編製校級綜合交叉學科平臺建設方案,明確建設目標和任務、體製機製、資金安排等方面。組織專家對建設方案進行論證並修改完善,2016年啟動建設。
3. 完善配套政策
梳理學校與學科建設相關的政策,製定交叉學科、績效評價等具體辦法,在2016年前完成。
四、保障措施
經過“十一五”特別是“十二五”的建設,學校學科建設工作已經走向正軌。2013年製定並從2014年開始實施新一輪學科建設工作,把在建學科分層“重中之重”、“重點突破”、“重點培育”、“重點扶持”和“重點關註”等五個層次進行建設,出臺了學科建設的投入機製、扶持機製、動態調整機製和聯動機製等一系列管理辦法,為“十三五”學科建設工作打下了紮實基礎。未來5年,學校將根據國家《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Vsport体育平台“十三五”規劃》精神和要求,推進和落實“十三五”學科建設工作。
1.加強頂層設計,突出重點
在新一輪學科分層建設基礎上,根據國際學術發展動態和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重大需求,進一步優化學校的學科結構、完善學科布局。利用上海市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B類)建設計劃等契機,強化“重中之重”和“重點突破”學科的建設工作,使部分學科經過5年建設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通過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學科方向、全面整合資源,加快“重點培育”和“重點扶持”學科的建設步伐,提升學科建設整體水平,使學校至2020年力爭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
2.統籌協調,分層建設
統籌規劃各學科的協調發展,調整和優化學科布局結構,完善學科建設機製。進一步鞏固對若幹已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學科的地位。強化重點突破學科,進一步強化一流學科和已經躋身國內第一梯隊學科的建設;進一步培育一批有較好建設基礎的學科,進一步扶持一批有一定建設基礎和發展潛力學科。進一步夯實若幹實力較薄弱學科的發展基礎,在質量目標導向下控製學科建設規模,建設一批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科高峰。
3.加強綜合交叉,推進協同發展
不斷探索和落實學科交叉的體製機製和配套“特區”政策。以交叉集成促進學科整體上水平。通過學科交叉和集成,進一步改善學科結構,對未來優勢學科進行戰略性布局調整,催生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學科形成學科群。充分發揮學校理工科和醫學學科的比較優勢,著力推進醫工、醫理交叉,變潛在比較優勢為發展競爭優勢。面向國際前沿和國家戰略,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學術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根據不同學科類型構建多樣化的新興學術組織模式。圍繞新興、前沿、交叉的基礎研究方向,建立具有創新活力的基層學術組織,發揮教師個人學術自由空間,引導創新和探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建設和強化若幹有一定規模的跨學科綜合交叉平臺,按照學科群的方式集中建設和配置資源,開展有組織、成規模的協同創新模式,促進跨學科、有組織的大科研模式與興趣導向自由探索研究模式的相互結合、相互支撐。
4.優化資源配置,增強責任意識
在現有基礎上,根據國家《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精神,進一步完善學科建設管理辦法。加強學校和院系兩個層面對建設經費的統籌力度,更加科學、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院系經費使用自主權和統籌安排經費的能力,強化學科建設責任意識,形成激勵約束機製,充分激發院系爭創一流辦出特色的動力和活力。
5.強化績效考核,實行動態調整
加強過程管理,健全績效評價機製,更加突出績效導向。根據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內在要求,參照國際公認的世界一流標準和評估體系,加強學科中長期國際評估。更加體現中國特色,突出學科的學術引領性、社會貢獻度和影響力,更加強調服務國家戰略,強化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率。在保持相對穩定支持的基礎上,根據績效考核評價結果,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增強建設的有效性: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經費支持力度或提升建設層次;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減少經費支持力度甚至降低建設層次。